Information
秦富業 30 四月 2001 26 十一月 2013

寮國永珍寮都中學滄桑史

Information
Most Hit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寮國永珍寮都中學滄桑史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秦富業 

 

我華人前來寮國永珍謀生,據推算約在公元一八九五年前後,就陸陸續續有我僑民遷入,大體而言,有一部份是由中國直接移民而來,一部份則經由泰國和越南再移入永珍定居,我僑民中,以潮籍人士居多,客籍居次,再次則為廣肇、海南、雲南籍了。

 

我華僑雖然是先後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,但大家都認識到本身擁有一樣的血緣,你我都是炎黃子孫,日久漸漸產生了一個共同的理念,更深知要如何承傳我中華文化,以免後代子孫被當地人同化為當務之急,基於此點,同鄉人士便組成幫會,選出幫長,領導各個僑社及推動僑務,時有潮州幫、客家幫、海南幫、廣甫幫、雲南幫等,日久,各幫會不分你我,集中力量,結合為一,名為〝中華理事會〞,選出理事長、副理事長、董監事等職位,負責推動僑務,團結僑心。

 

公元1934年,永珍中華理事會華僑公所成立,由陳林順先生任理事長,江生先生任副理事長,負責推動僑務,當務之急是辦公處所及華僑子弟教學問題,必須早日解決,乃推派老前輩陳柳芳先生,以及理事張秀懷先生,向本地人陶蒙 ( Thao Muong) 洽商,租借其座落在〝越珍廟〞(Wat Chan) 旁邊房屋做為理事會臨時的辦公處所及學校,並且聘請陳英華先生任教師,當時學生僅有十來人。

 

1937年,中國後援會派遣翁顯忠先生蒞臨理事會(華僑公所)指導,陳順林理事長,以及江生副理事長乃召集永珍市各商家及熱心僑教人士開會,磋商有關僑社組織與興辦學校事宜,初期並無校址,乃向寮人租用木造高腳屋一間教室做為小學教室,由校長蔡英士(原名黃耀衡)帶領巫、丁、黃等多位老師任教,每月薪津約寮幣四十元。

 

194539日,日軍進駐永珍,為恐日軍肆虐逮捕,蔡校長稱病離開永珍,寄居在郊區胞弟家,其他老師則相繼逃往泰國避難,學校因而被迫停課。同年八月十五日,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,戰爭因而改觀,八月底,日本宣佈投降,日軍退出永珍,九月,中國軍九十三師進駐,維持治安六個月後便返回中國,國軍進駐時,學校開始復課,由於任教老師無著落,乃由本市中學生暫代教職,直到九月下旬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由當時新聘來公所任職秘書的吳國華先生晉見永珍市長昂‧沙那尼空(Sananikone),洽租〝邦卡洛〞(Bungalow)旅店後方土地做為學校,經華僑公所正式呈文申請獲准,於是校董會指派吳國華以及鄧卓鳴兩位先生,前往西貢聘請老師,時陳兆怡先生任校長,另聘蔡惠安、黃明凱等老師前來任教,茲因寮都沒有固定校址,而且學生逐日增加,課室不敷使用,十餘年來,學校一共搬遷了四次,理事會有感於學校經常遷移而無固定場所,困擾萬分,為求長期久安,非得購地建校不可,由理事長陳柳芳先生,向他小姨子(即妻姨)囔堂菈 (Nang Thongla) 洽購土地一塊,時價是五百元,但校地旁邊,另有一塊空地,分屬三位越南人所有,而他們都居住在越南河內市,林新發先生便委託越南理事會理事長,向三位地主洽購,遂以1,200元成交,一切買賣手續則經由永珍市地方法院合法辦理,土地面積約1,400平方公尺,地點在坤武隆路(Khunbulom Road)與亨文路(Hengboun Road)交叉路口〈即京都戲院Boua Savanh Cinema對面〉。

 

1950年,源成泰鋸木廠開業生產木板,解決了主要建校材料,寮都公學校董會召集僑社各商行,以及對僑教熱心人士,開會商討籌建學校事宜,並呼籲大家出錢出力,在陳長平理事長及陳盛泉副理事長領導策劃在同僑的支持下,開始籌款建校,由於募款所得有限,經費仍然短缺,只好向政府申請在各個廟會中,開設賭博娛樂,另闢財源,最後財務問題總算得以解決,建校工作順利動工,建築師經由郭貞順先生推薦堪昆‧隆擴(Khamkhoun Luangkhot)先生親自監督建築事宜,1952年新校落成,校舍呈長方形二樓建築,教室共二十四間,中間為一天井供學生活動之用,校舍樑柱、隔間以及二樓地板全部以木材建造,一樓地板是以水泥鋪設,從此以後,我華僑子弟總算有一所美輪美奐的永久校舍。

 

新校第一任校長名張昌信,校務主任薛理茂、老師張德生夫婦、翁國禎等人,學生約三百餘人,開辦年級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,1955年,張校長因事突然離校乃由薛理茂主任升任校長至1959年初期止。

 

1954年,寮國獲得獨立後,國事如麻,百廢代舉,世界兩大不同主義制度國家,﹝以蘇聯首的共產主義與美國領導的資本主義﹞虎視眈眈,極想拉攏寮國,亦因我中國內戰,國﹝國民黨﹞共﹝共產黨﹞戰爭結束後,國、共雙方極力爭取建立邦交之對象,但我永珍華僑思想單純,民族主義意識強烈,分不清國際情勢政治上的利害關係,一味只知道我是中國人,就應該愛中國,不管它以任何政治體制治理國家,都與我切身關係毫不相干,所以共產主義思想漸漸滲透寮都,老師們或多或少都有偏左思想,遂有部份老師由高棉金邊聘請過來,如尤少波、羅宗堅、蔡龍記、王 培、莊鴻基老師等,後有許明老師來校,大力傳播新中國社會主義思想,因此,很多學生紛紛離家,經泰國曼谷,搭乘大陸船艦返回中國升學。

 

O年代中期,美國勢力漸漸介入,寮國政府由沙那尼空(Sananikone)家族主政,政策漸漸由中立轉向偏右,對共產主義開始有所顧忌,親右勢力隨之抬頭,五O年代末期,政府下令寮都學校有偏左思想的老師離境。1959年中期,寮都由香港聘請陳森佑先生擔任校長,再從外地聘請其他老師前來任教,自此時開始有台灣來的老師盛亞洲、林興瑞、鄭子甲、江渤深等人任教,同年,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,每年暑假開始派軍用運輸機前來永珍接運學生回台觀光,名為〝海外華僑青年暑期回國勞軍團〞這項活動連續舉辦了四年,從此以後,校務蒸蒸日上,寮都聲譽遠播,寮國各地華僑子弟,以及泰國華僑子弟,紛紛前來就讀,數年後,學生增加到兩千四百餘人,木造教室顯然不敷使用,中華理事會乃召開校董會議,由主席鄭培齡先生、副主席翁明祥先生、董事陳作梓、鄧甘霖、林振業等人決定另覓建校用地,經多日尋找,終於在農勉廟(Wat Nong Mieng)旁尋獲一塊面積為16,000平方公尺土地,以時價每平方公尺寮幣155元購入,因該地荒蕪,雜草叢生,再以四十萬寮幣,雇555公程公司以推土機剷平,由於種種因素,土地閒置多年,新校遲遲未建,左鄰農勉廟(Wat Nong Mieng)住持見校地廣闊,虎視眈眈,上書總理府,請總理出面囑中華理事會捐地九百餘平方公尺,擴充現有廟宇,理事長陳寄南礙於情面,無法拒絕,經校董會同意捐出,隨後空地立即築起圍牆,以防後患,陳校長任期屆滿,返回香港。

 

1960年中期,林新發先生任董事長時,再向台灣方面聘請李育潘校長來校任職,另外加聘多位老師前來任教,兩年後返台。1961年中期,由翁汝樑校長接替,翁校長原籍廣東潮陽縣人,任職期間,憑鄉親情誼,與本地僑領關係良好,乃催促僑社早日建校,勿再拖延,校董會終於議決於1963年動工,在翁校長奔走之下,永珍市各僑社及僑領們一一解囊,鄭培齡先生首先響應,捐贈學校前座大樓共教室二十餘間後,客家幫僑社捐課室八間,方光幟先生捐教室四間,雲南幫兩間,以及各商家相繼捐獻,合計共募得教室數十間,陳氏宗親另捐可容納學生二三千人大禮堂一棟,1964年建校期間,翁校長期滿返回台灣,接著由陳亞聰老師任校長,1967年及1968年陳應仁及鄭子進相繼暫代校長之職,1968年中期,新校竣工落成,原在京都戲院對面木造校舍上課的學生,則遷移至新校上課,當時學生人數約有五千六百餘人,1969年校董會再向台灣方面聘請陶佩瑚先生任校長,時大部分任教老師也是師範大學或師範專科學校畢業,他們教導學生另有獨特方法,所以學生素質逐漸提高,自1959年後,相繼有寮都學生回台灣升學,也有初中畢業學生,考取寮國政府公費到歐美國家留學,學成歸國後在政府機關擔任要職,日後大專畢業學生日漸增多,社會上各行各業,如醫生、工程師、護理人員、財務人員等,都有寮都畢業校友,可說是成就非凡,這都歸功於我先僑的偉大貢獻。

 

1975年五月,寮國政權易幟,由巴特寮(Pathetlao)執政,所有老師大部份避難台灣,少數逃往歐美各地,學校也迫著停課,以後情形就不得而知了。

 

本人本著一位寮都畢業校友身份,中肯客觀地據實報導,以及記錄過往舊事,免於漏失,並無政治意味參雜其中,只將母校過去的實際情形,一一撰述,我們只有一個寮都,一個屬於你我家園的園地,所以大家不要忘記先人曾為我們開墾、培育而留下這一塊豐富的校園,同樣的,我們現在所做的任何事情,也會深深地影響著下一代,是不是大家在樹下乘涼和享用鮮魚的時候,也為後世植幾棵樹,放幾條還沒成長的小魚,留給我們的子孫呢?在此僅向學校建言,每當學校有慶祝活動時,校方主事者,請勿忘記曾經對寮都盡有心力的前輩,以示尊重,請勿在享用果實的甜美時,卻忘記了種樹的人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15月於美國西雅圖市